搶抓共建“一帶一路”機遇 重慶電子信息產業向萬億級產值規模邁進

瞬間1
2013年7月17日,重慶京東方光電科技有限公司在兩江新區開工建設,標志著重慶電子信息產業邁向高端產品領域。圖為京東方重慶第6代AMOLED(柔性)顯示產品樣品。
瞬間2
2019年12月31日,當年度重慶電子信息產業增加值占全市總量比重達到16.6%,增長貢獻率達到33.9%,取代汽車產業,成為全市工業增長“第一動力”并保持至今。圖為廣達(重慶)制造基地,該基地日產超10萬臺筆記本電腦。
瞬間3
2022年11月3日,工信部發布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名單,成渝地區電子信息先進制造集群入選,標志著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帶動下,重慶電子信息產業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圖為聯合微電子自主研發的第一張8吋硅基光芯片晶圓。
7月26日,位于兩江新區水土新城的重慶萬國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晶圓工廠,工程師安裝調試新擴充的車規級芯片生產設備。記者 張錦輝 攝/視覺重慶(圖片除署名外均為重慶日報資料圖片)
4951.2億元
2022年,重慶電子信息產業進出口4951.2億元,占同期重慶外貿進出口總值的60.7%
7356.3億元
2022年,重慶電子信息制造業產值規模7356.3億元,建成智能終端5000億級產業集群,以及集成電路、新型顯示、儀器儀表、智能家電等多個百億級產業集群
755億元
2022年,重慶集成電路產業產值規模進入全國十強;新型顯示產業實現產值755億元;傳感器及儀器儀表產業實現產值397億元;能源電子產業實現產值752億元,均居全國前列
(數據來源:重慶海關,重慶市經信委)
芯
全市基本形成“芯片設計-晶圓制造-封裝測試-原材料配套”產業鏈條,成為集成電路生產力布局重點承載區域
屏
基本建成“基板玻璃-顯示面板-顯示模組”產業鏈條和“硬件+內容”產業體系,顯示面板總產能躋身全國省市前10位
端
集聚了一大批知名品牌商、整機和配套企業,成為全球智能終端重要生產基地
核
新能源汽車“大小三電”、汽車電子、儀器儀表產業不斷壯大
網
成渝地區工業互聯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工業互聯網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等相繼獲批建設,產業生態體系不斷完善
9月20日,第4億臺“重慶造”惠普電腦生產下線。
從生產第1臺到第1億臺,惠普在渝用了8年,從生產第1億臺到第4億臺,惠普在渝只用了7年。用時的縮短和產量的增加,反映的是重慶電子信息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歷程。
搶抓共建“一帶一路”機遇,重慶持續建設內陸開放高地,深度融入全球產業分工體系,吸納全球各類要素資源,不斷發展壯大。
重慶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最有說服力——通過拓展中歐班列(渝新歐)、西部陸海新通道、長江黃金水道等國際物流大通道,讓眾多電子信息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紛至沓來。當前重慶已一躍成為全球重要的電子信息產業基地,正朝著萬億級產值規模進軍。
拓展通道
大平臺帶動大開放
善弈者謀勢,善謀者致遠。
從惠普將年產400萬臺筆記本電腦的生產基地設立在重慶開始,重慶電子信息產業“從零起步”。
但是,單憑一個惠普400萬臺項目,不足以撐起重慶筆記本電腦基地夢想。毗鄰川、鄂、湘、陜、黔五省,地處我國內陸東西接合部的重慶,立志要建成全球大規模產量筆記本電腦基地,必須創新解決物流成本問題。
為此,重慶沒有沿襲其他地區發展出口加工貿易將原料從境外購入,再把生產產品出口到國外的“兩頭在外”方式,而是搶抓共建“一帶一路”機遇,實行“一頭在外、一頭在內”垂直整合一體化,將原材料、零部件等生產流程引入本地,實現本地化配套,以此大幅降低進項物流成本。
通過“一頭在外、一頭在內”,重慶將制造一臺筆記本電腦所需的零部件實現了最大化本地配套,讓零部件運輸幾乎沒有物流成本,只有少量零部件配套需在全球范圍內進行配置,從而解決了配套成本問題。
重慶還通過拓展物流配送通道,推動“重慶造”筆電產品生產和出口提速。
比如,為推動惠普產品通過波音航班滿載不經停直達歐洲,重慶不僅修改了江北國際機場設計,還創新開通了中歐班列(渝新歐),將重慶到德國杜伊斯堡的貨運空間距離縮短為13天,解決了筆電產品交貨期“痛點”。
“大品牌帶動大產業、大產業帶動大通道、大通道帶動大平臺、大平臺帶動大開放”,在重慶電子信息產業發展進程中,這一思路生動詮釋了產業與開放的相輔相成關系。
開放通道的建成,讓重慶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由“筑巢引鳳”演變為“引鳳筑巢”,很快形成“品牌廠商+代工企業+配套零部件廠商”完整產業鏈——惠普的代工企業富士康來了,廣達來了,英業達來了;筆電整機企業宏碁來了,華碩來了,聯想來了……
“大量電子信息產業頭部企業在渝集聚,為它們提供服務的物流、金融、檢測等行業企業也隨之扎堆,從而產生了強大的產業集群效應?!敝貞c社科院產業研究所副研究員程凱認為,這些頭部企業落戶重慶的重要原因,還在于我市多年持續建設內陸開放高地的“隱形推動”。
比如,重慶先后獲批設立的兩路寸灘保稅港區、西永綜合保稅區等,實行“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讓進出口企業通關更加順暢。
“作為中西部地區開放高地,重慶不僅有政策、區位和人力資源等優勢,尤其是‘整機+零部件’垂直整合一體化產業鏈,破解了內陸地區發展加工貿易一系列‘癥結’?!比A碩集團全球董事長施崇棠一語道出重慶電子信息產業高速發展的“秘訣”。
迭代升級
“芯屏端核網”亮點多
隨著筆電產業不斷發展壯大,重慶電子信息產業亦實現了迭代升級——
當前,重慶電子信息產業形成“1+N”多元組合產業形態,由筆電產業“一枝獨秀”演進為“產業森林”,電子信息產品從單一的筆記本電腦向著手機、打印機、顯示器、路由器、交換機等產品全方位拓展。
特別是近年來,包括智能座艙、集成電路等一大批電子信息產品都實現“重慶造”,“芯、屏、端、核、網”產業鏈布局逐步完善。
尤其是在2013年7月,隨著全球液晶顯示領域巨頭——京東方第8.5代液晶顯示面板生產線項目在兩江新區水土高新技術產業園開建,讓重慶電子信息產業加速向高端邁進。
“京東方的到來,填補了我市液晶面板產業發展空白,開啟了發展顯示面板產業新篇章,大幅提高了筆電、手機產品的本地配套率,同時也實現了筆電、手機產業垂直整合,推動重慶電子信息產業由高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轉變?!敝貞c市綜合經濟研究院原院長易小光表示。
在大數據智能化發展帶動下,重慶持續推動“芯屏器核網”全產業鏈布局,通過科技創新與補鏈成群“雙輪驅動”,發展亮點頗多——
“芯”——全市基本形成“芯片設計—晶圓制造—封裝測試—原材料配套”產業鏈條,成為集成電路生產力布局重點承載區域,其中功率半導體晶圓產能位居全國前列;目前全市集聚制造企業70家、設計企業40余家,建成國內首條12英寸電源管理芯片晶圓線,發布國內首款硅基集成工藝包。
“屏”——基本建成“基板玻璃—顯示面板—顯示模組”產業鏈條和“硬件+內容”產業體系,顯示面板總產能躋身全國省市排名前10位;AMOLED面板實現量產,MicroLed面板研發進度國內領先,康寧“大猩猩”基板玻璃等重點項目加速推進。
“端”——集聚了一大批知名品牌商、整機和配套企業,成為全球智能終端重要生產基地;截至去年底,全市微型計算機、手機產量均突破1億臺;激光電視等新型終端產品產量快速壯大。
“核”——新能源汽車“大小三電”、汽車電子、儀器儀表產業不斷壯大;建成國內首條自主可控壓力傳感器后端腔體工藝生產線;“重慶造”比亞迪刀片電池實現量產,推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建設提速。
“網”——成渝地區工業互聯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工業互聯網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國家工業互聯網數字化轉型促進中心等相繼獲批建設,產業生態體系不斷完善;目前正通過實施軟件產業“滿天星”計劃,帶動制造業整體發展。
成渝聯動
帶動電子信息產業騰飛
搶抓共建“一帶一路”機遇,通過建設內陸開放高地“加持”,多年來重慶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始終蹄疾步穩。
去年11月,在工信部公布的45個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名單中,成渝地區電子信息先進制造集群榜上有名,是我市唯一躋身該榜單的產業集群。
“這一評選結果體現出隨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加速建設,不僅推動兩地萬億級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建設已見成效,亦帶動了重慶電子信息產業發展騰飛?!敝貞c市經信委主任藍慶華說,去年成渝地區電子信息產業集群產值規模達到1.68萬億元,占全國電子信息產業比重超過10%,兩地實現了電子信息制造業5個大類、21個中類產品全覆蓋,成為生產規模國內第三、全球前十的電子信息制造業聚集地。
在智能終端領域,成渝地區已經是全球生產規模最大的智能終端生產基地、計算機整機生產基地,以及全球生產規模第三大的智能手機生產基地,目前全球2/3的iPad、超過半數的筆記本電腦,還有10%以上的智能手機都是“成渝造”。
成渝地區生產的智能投影設備占全球市場份額超過15%,其零部件本地配套率達到70%。在集成電路、新型顯示和軍工電子等多個電子領域,成渝地區也有不少“代表作”。特別是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帶動下,兩地電子信息產業發展進一步提速。
連日來,成都四方偉業軟件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徐澤鴻忙著與重慶分公司負責人電話溝通?!拔覀冋谕苿又貞c分公司擴大規模,今后成渝兩邊公司將形成一體化發展,優勢互補?!毙鞚渗櫿f,四方偉業重慶分公司落戶在兩江新區,得益于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近年企業在成渝地區參與了多個政府及企業項目。
徐澤鴻的工作狀態在川渝兩地企業界很有代表性。作為川渝共有的優勢產業,兩地電子信息產業的交流發展可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來自四川省經信廳、重慶市經信委消息稱,近年四川通過抓龍頭、鑄鏈條、建集群、強配套,重慶通過補鏈、建鏈、強鏈,兩地電子產業生態圈均已成形——包括英特爾、京東方、惠科等電子信息龍頭企業紛紛布局川渝,雙方電子信息產業鏈供應鏈互補有力。
接下來,川渝兩地將推動電子信息產業鏈跨區域融合共建,包括在智能終端、新型顯示、能源電子產業鏈上發力,共建集成電路、網絡信息安全等產業集群;聯合開展戰略科技力量培育行動,策劃建設一批重大技術創新平臺,培育高端創新資源承載地和重大原始創新策源地。
此外,在加強與國內外重點區域合作、拓展電子產品消費市場、推動電子信息產業國際優質資源“引進來”和本地優質產品“走出去”等方面,兩地還將聯合搭建國際招商信息平臺,爭創1—2個國家級電子信息產業承接轉移示范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本網專稿
- 重慶“小巨人”深耕細分領域 創新“獨門絕技”
- 人民網重慶10月19日電 (記者胡虹)企業是創新的主體,是推動創新創造的生力軍,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更是創新的主力軍。重慶市經濟信息委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目前,重慶共培育專精特新企業3850家,涉及裝備、電子、汽車、化工、材料等多個行業?!?/a>
- 評論
- 關注